广州,有“艺”思!


发布日期:2024-03-25 22:09    点击次数:88


  12月9日,邓紫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广州站落幕,凭借超群的人气和实力,邓紫棋演唱会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很多歌迷不远千里奔赴而来为偶像捧场。接下来,林志炫、任贤齐、古巨基也将在广州“开唱”。

  这是今年广州演艺市场的火热常态。

  12月23日,广州策划推出的“湾区音乐汇”,将携领音乐节、电音节、曲艺节等系列活动在广州热闹开幕,11区联动,在全城掀起“音乐潮”。

  不止“演艺”,最近的广州,正变得越来越有“艺术范”。

  时间回溯到十天前,推动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三箭齐发,《国际演艺中心方案》《“文旅体一证通”审批改革方案》《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相辅相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演艺中心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天后,11月30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广州又一文化地标落成,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又一会客厅,新馆将继续谱写广州文博与美术事业的新篇章。

  进入12月,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盛大启幕,国内外超20000件文艺精品抵穗展出,一场“亮家底式盛会”成就了一场全民皆可参与的文化艺术狂欢,为公众带来艺术饕餮盛宴。

  12月4日,四天的艺博会刚一落幕,世界八大纪录片节之一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接续而上,7280部作品角逐“金红棉”,1000余家境内外专业机构参展,中国故事蜚声国际,光影艺术盛放羊城。

  演艺、文艺、影艺,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

  在广州,艺术正融入和改变城市,而城市也在滋养和反哺艺术,艺术范的广州,让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目不暇接,让人不得不感叹,广州,真有“艺”思!

  ●南方日报记者洪钰敏

  演艺激情开麦,后劲十足

  三大舞台、两天36个演出时、连续9个小时表演不间断,舞台上,音符律动,唱跳狂嗨;舞台下,尖叫不断,释放激情,狂热的青春旋律在肆意飞扬。

  11月18日,“2023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在广州设计之都开场,两天时间共吸引了超过6万乐迷参加。

  在越秀区,每到周末,夕阳西下之时,二沙岛便会如约响起悠扬的音乐和歌声。从10月到12月,“2023二沙岛户外音乐季”让二沙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音乐岛”,

  历时3个月,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共有参与观众近50万人次,其中现场观众平均每场达860多人次,通过网络观看直播总人数达40多万人次。

  无论是演唱会还是音乐会,广州,这个往年被歌迷观众笑称为“广寒宫”的城市,今年以群星闪耀之势“翻盘”。

  今年前三季度,广州举办5000人以上营业性演出105场,各类演出吸引观演人次超过2300万,票房收入近50亿元。

  在会展经济、演艺经济带动下,广州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再创新高,1—8月达31.9%,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同比分别增长31.0%、72.7%和59.2%。会议展览、旅行社延续高位增长趋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0.6%、1.2倍。

  为延续火热态势,让演出经济持续助力城市发展,广州打出了“湾区音乐汇”的城市文化品牌。

  “音乐汇的‘汇’是‘汇合’的意思,把主题音乐节、电音节、民乐节、交响乐、爵士乐、户外音乐等系列音乐演出‘汇合’,做成我们的品牌,吸引全球青年音乐爱好者、创作者齐聚广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说。

  今年,“湾区音乐汇”首次唱响湾区,系列活动将在2024年春节前陆续举办,包括十多个子活动如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响音乐会、风暴电音节、南沙先锋音乐节、爵士音乐节、超级草莓音乐节、户外艺术节、广东音乐曲艺月等。

  “湾区音乐汇”不仅汇集各种音乐演出,更汇集联动全市11个区和重要商贸企业平台,在全城掀起“音乐潮”。

  演艺产业兼具经济功能和文化属性,既是无污染高产出行业,又是流行的时尚前卫和艺术先锋。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全面复苏,呈现“井喷”态势,将为各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无限机遇,可以说,演艺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

  瞄准这一“香饽饽”,广州深知,当乘势而上,几日之间,三份文件接连出台,打出推动演出市场长期、中期、短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让演艺有机融合到本地经济大环境之中,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地基”。

  《国际演艺中心方案》,是广州打造国际演艺中心的长期政策文件,明确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包括国际文艺精品智创中心、国际演出中心、国际演艺消费中心和国际演艺会展中心。

  《“文旅体一证通”审批改革方案》,明确了简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的措施办法,推动实现“一次申请、一证准营”,达到为审批流程“瘦身”、为政务服务“强身”的目标。

  《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明确了促进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0条激励措施,其中,明确在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演出补助专项资金,每年补助最高可达3000万元。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介绍,这套促进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将吸引更多的大型营业性演出主办单位、演出经纪机构落户广州,推动产业链条不断优化、演艺市场体量不断壮大,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的演出市场生态链。

  “同时,也将让市民朋友有机会参与更多精彩纷呈的演出活动,感受城市温度,留下城市记忆。”刘瑜梅说。

  文艺 “两件大事”接踵而至

  演艺市场火热夺目,广州文艺界亦热闹非凡,动作频频,“两件大事”接踵而至。

  广州塔下的“木棉开了”。

  阳光穿透玻璃穹顶,从40米的空中洒入馆内,为新馆披上柔美的面纱;如“花瓣”一般的外立面幕墙由21008片鱼鳞状的光伏玻璃人工拼接;主楼建筑玻璃自带彩色铝板,夜晚灯光透出宛如彩色花朵……

  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11月30日,在全国的期待下,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向人们揭下了它的神秘面纱。

  “内外皆有料”是对新馆最好的描述。

  这朵冉冉绽放的“木棉花”是全球首个五个立面均采用光伏技术的公共建筑。其中,“花瓣”一般的外立面幕墙全部采用太阳能光伏玻璃建造,21008片鱼鳞状的光伏玻璃人工拼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花蕊”由六种色彩的光伏组件组成的阵列构成。

  新馆内部则是一个关于文化艺术的巨大“宝藏库”。

  今年年初,广州艺术博物院面向社会各界发布征集美术作品公告,得到众多艺术家的积极响应与慷慨捐赠,共接收陈金章、梁世雄、许钦松、李劲堃、林蓝、陈永锵、方土、方楚雄等名家作品60余件(套),种类涵盖中国画、油画、书法、漆画、雕塑等。

  此外,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陕西、四川等20多个省市近300位艺术家积极投送,经多次专家研讨与评选,最终甄选出73件(套)作品,极大丰富了作品门类和地域特色。

  瞄准“‘国内标杆、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的目标,最终新馆集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200余件借展精品和500余件文献类展品。

  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亮家底式盛会”,展品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漫画、雕塑、水彩画等多种,其中不乏美术史中的标杆之作。

  “不管是馆藏珍品还是最新征集的美术作品,都有望在新馆开馆之际面向公众展出,让广大市民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受维度中体验、理解作品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新馆相关负责人说。

  一座馆,一场展。

  就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落成开放的第二天,第28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也在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场地规模2万平方米,超1500位艺术家及艺术机构参与相聚广州,与会人员超过20万人次,展览作品涵盖装置、雕塑、油画、水彩、岩彩、国画、书法、综合、版画、漆画、数字、摄影、设计和文创产品等多种艺术题材,展出超20000件艺术精品。

  艺术连接全球,广州在艺博会对话世界。

  此次艺博会展出众多海外杰出艺术家作品,涵盖了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韩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场还有毕加索(西班牙)、吴冠中、赵少昂、仇德树、草间弥生(日本)、白发一雄(日本)、藤田嗣治(日本)、吉霍米洛夫(俄罗斯)、让·米歇尔(法国)等艺术名家的系列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在致敬大师主题展区中,现场重磅展出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十位名家的作品,以期通过展示近现代大师作品向社会大众诠释和科普中国水墨画的极致魅力。

  四天的展会成就了一场全民皆可参与的文化艺术狂欢,为公众带来艺术饕餮盛宴的同时,也进一步活跃了广州的艺术文化氛围,丰富现代城市生活的艺术语境,形成了城市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强了广州与全球的艺术文化交流,推动形成了大湾区城市群的人文价值链条。

  影艺辐射全球,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不仅仅是歌唱、舞蹈,美术、绘画,它还可以是关于光影的,纪录片则是光影艺术中的高级语言,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它保存着民族记忆、刻画着时代精神。

  12月4日,就在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闭幕当天,第二十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面向全球开幕。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中国唯一具备纪录片融资、交易功能的国际纪录片节,也是国际纪录片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岭南花城,珠江水畔,156个国家和地区的7280部纪录片作品相聚羊城共襄盛举,以作品发声,以影像动人,以特殊的光影艺术传递着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真实故事。

  本届节展以“光影纪实,文明互鉴”为主题,58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234部作品参展,辐射全球过半国家和地区,境外参评参展作品过半,数量和质量比往届有所提升。

  “本次纪录片节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征片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因为以前我们参加过几届评审,在亚洲除了中国、印度,还有日本、韩国,另外就是传统的欧美,所谓欧美以前就是美国,还有法国、德国和波兰这些纪录片大国。”国家一级导演、复评评审团组长许继锋表示,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很多国家也进入了纪录片节的评审视野,比如说南美的一些作品。

  近千家机构4000多名专业人士参加纪录片节,汇聚业界权威专家及优秀制作人,共同探讨泛纪实内容创作的行业经验及市场趋势,促进纪实娱乐、纪实综艺的精品内容创作;邀请文商旅多方代表,研究纪实内容在IP、故事和传播上的应用场景,拓展纪实内容商业变现路径。

  二十年光影梦、二十载纪录情,世界八大纪录片节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落地羊城已有整整20年。

  “举办纪录片节的城市需要能在东西方文化中起到这样的节点作用,广州得益于大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国际纪录片节落户广州成为一种必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说。

  广州,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和窗口,而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然成为了这扇“大窗口”里的“小窗口”,通过纪录片的光影艺术,中国故事正在从广州走向世界。

  广州纪录片节首创“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以实现“中国故事”国际合拍项目的系统化产出,通过搭建国际融资、制作、发行的产业平台,推动“中国故事”纪实影像国际作品的全面繁荣,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纪录片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真实展现中国形象。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自诞生开始,就肩负着向世界展示当下真实中国的使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张鹂说。

  演唱会、音乐会等演出艺术火爆开场,场场精彩;绘画、美术、雕塑等文化艺术有美术馆可藏,有博物馆可展;纪录片等光影艺术盛放广州,掀起一场全球的光影狂欢。

  未来的广州,更精彩。

  演出艺术植根本土文化,生生不息;文化艺术依托更丰富的场馆、更大型的展会,历久弥新;光影艺术汲取全球灵感,生机勃勃。

  广州,真有“艺”思。